2015.05.30 雨天,Am 6:00
陽光照進辦公室,休假的第一天,我還在坐位上,死命盯著電腦確認最後交接事項。負責的業務不少,很怕造成同事的困擾,製作檔案路徑表,各個社區背景說明,電子檔及紙本資料確認無誤。不禁讚嘆一下:「終於要出發了!」心情是愉悅的,但身體非常疲憊。
很難說出即將環島用音樂換食宿是什麼心情,擔心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一個月的薪水夠不夠?交接工作有沒有漏掉什麼?只能先煩惱眼前的,30天要帶多少衣服?行李都還沒整理,已經要出發了,跟台中清水散步約好中午要分享創作。
八點,打開行李箱,想想我只要帶七天的衣服就好了吧!衣服走到哪洗到哪。陸續將客廳的吉他、筆電、麥克風架、譜架、小喇叭以及混音器搬上車,環視房間及客廳,確定都帶上了。關上車門的前一刻,看了滿車的東西,感覺很荒謬,但沒有太多時間思考,要早點到清水。
開車是喘息的小空檔,終於要上路了,可以把工作丟掉了。突然一陣鼻酸,不知道是熬夜身體很累,還是整個人放鬆下來,好一段時間沒有好好休息。長越大越能分辨自己的兩面,內在的小孩跟外在的大人,內在的小孩累積了好多委屈,配合社會化的我壓抑很多不開心的事,車上就只有我自己了,好像可以放心的流眼淚。突然,電話響了:「喂!~立馨妳到哪裡了?」看了下時間「我再十五分鐘就到了。」
清水散步是做社區營造吳長錕老師經營的空間,幾個月前詢問老師能否用音樂換餐,老師一點也不猶豫地答應。第一次來到這裡,還沒來的及看環境,一陣忙亂搬器材,確認表演位置,開始架設設備。其實真的有點害怕,很少在別人面前唱自己的創作,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而且一整夜沒睡,一陣子沒有練吉他。
現場只有二、三位聽眾,硬著頭皮開始分享,真的是慘不忍睹的20分鐘,開始跟台下說明我的行動,想用音樂換食宿,這是第一天的第一場表演,手很卡不小心彈錯,突然就沒聲音了,緊張到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幫妳看一下。」一位頭頂深色鴨舌帽,配戴圓形無框眼鏡,蓄著八字鬍看來四十幾歲的大哥,親切地幫我檢查設備。「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那裡有一台Mixer借你好不好?」當下也沒得選擇,很不客氣地回覆:「當然好呀!」等待他回家拿Mixer跟導線,詢問老闆娘才知道那個人叫濱哥。
等到三點多,現場突然多了十幾位客人,試音唱了三首歌,突然間一切都準備好了,手感好了,器材好了,現場的客人也在期待。演唱六十分鐘,看著大家專注的神情,突然不緊張了。
結束表演,準備前往苑裡唱歌,濱哥開心地說:「反正我這一台一年用不到幾次,你就拿去環島吧!」一時受寵若驚,但也有些擔憂器材被我弄壞:「這樣好嗎?如果這設備在花蓮壞了怎麼辦?」濱哥不在意地笑:「壞了也沒關係,我寧願它是用到壞了也不要放到壞!」 莫名地感動,我何德何能能遇到這樣的好人。聽說濱哥為了照顧家人一陣子沒出現在清水散步,家人的事剛好處理到一個段落,今天看到表演訊息,就來看看是什麼樣的人,會唱什麼樣的歌。
.
我的地理很差勁,城鎮位置都搞不清楚。出發前本來盤算早上先去大甲鎮瀾宮拜拜,但匆匆忙忙整理行李、設備出門,根本沒那閒工夫。開車前往苑裡方向,看到前往大甲交流道的指示牌,才發現原來去苑裡前會路過大甲,即刻下交流道,跟著導航到鎮瀾宮。之前有沒有來過我沒什麼印象,可能曾經跟家人來過,對我而言廟都長的一樣。第一次有意識的想拜拜,背著吉他走進廟裡,請媽祖保佑環島平安,感謝讓我遇到友善的人,回來後一定會還願。
認識 苑裡咖啡-苑裡好咖Yours Cafe是我30歲的生日禮物,我不知道我有沒有能耐進行三十天六十場表演,還要有勇氣跟店家談合作。一月生日那天,開車載著姊姊,打算隨機找間店詢問能否表演換餐練一下膽子,看到店的外觀就直覺這裡可以,鼓起勇氣開口問老闆娘,:「妳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可以在這裡表演嗎?」表演換餐的字眼,一個字都吐不出來,覺得這麼問很不要臉。老闆娘聽到一臉驚訝就馬上鎮定地說:「好呀!」她都不擔心我唱歌是不是很難聽耶!演唱完,跟老闆娘提及年中的環島計畫能否換餐,她欣然答應了。
有了中午的演唱經驗,晚上唱起來輕鬆許多,設備沒多久就架設好。店裡來了幾位聽眾,瞄到一旁的表演DM,老闆娘自發性地列印DM宣傳,真的很感動,如此默默無聞的我,一點點小事就覺得很感謝。
跟上次一樣在店門口表演,面對菜市場的方向唱,幾位機車騎士聽見聲響停下來,演唱的當下,不停觀察台下的反應,有人在划手機,有人低頭。唱到一半有點分心了,擔心觀眾不買單。其實我自己寫的歌只有7首,其中還有一首只有寫一半,還帶了幾首譜。看見一旁的Mixer,突然打起精神,一定要跟大家分享環島第一天第一場就遇到好人,又想到認識苑裡好咖的經過,真的想把所有的美好告訴大家。
告別苑裡好咖,一位社造老師熱心的接待我住宿。對於住宿我其實不會太挑剔,抱持著沒有誰一定要幫助我的心態看待這趟旅程。老師帶我到社區活動中心,看來很寬闊,旁邊有社區展示品,中間幾排大大的原木椅。
老師說:「就這裡了,看妳要睡哪裡都可以。」
「是睡在這裡嗎?我以為有房間」我不禁驚呼。
「妳沒有帶睡袋嗎?」老師疑惑。
「沒有!我沒有帶睡袋!」第一次環島不知道要帶睡袋啊!
「那怎麼辦?」老師有點擔心。
「沒關係我有長外套,睡椅子上沒有問題,一個晚上而已。」連忙安撫他,就去車上拿衣物,並跟老師道謝。
一個人在活動中心,將兩張原木長椅併在一起,拿幾件衣服當枕頭,兩件外套蓋在身上。還好前一天熬夜,一天下來累壞了,沒多久就失去意識。梅雨季節,外面雨勢不小,有地方住就非常幸運了。
轟隆!雷聲巨響,驚醒坐起來,眼前突然一面白色面具,嚇了好大一跳,全身起雞皮疙瘩,心臟噗通噗通,緊張到忘記呼吸,吐了口氣才想到現在正在環島,第一個晚上借住活動中心,剛好裡面有辦面具展覽。不斷安撫自己,突然覺得怎麼那麼好笑,二O一五年五月三十日,是我環島的第一天,期待許久的環島不是應該要很開心嗎?怎麼覺得好累?但我還有29天…
#想了很久的記錄
#練習書寫需要時間
#字很多耶大家有耐心看完嗎
#希望能將30天遇到的人事物都寫完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7的網紅leftab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系列八」 布農專輯—林班原住民族的悲歡離合 林班歌-是居住在山林間的神仙們,面對現實困頓時,所賴以抒發的歌曲。五、六0年代,林務局僱請部落青年們上山整理林地,經常上山工作就是一、二個月。晚上烤火無聊時,常常用一把吉他,幾個人哼哼唱唱,就編出一些歌曲出來。 這張專輯裡面的八首林班...
「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曾立馨 Hug Muzi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先宇Y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林家興 Alfred L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leftab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leftab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leftab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時代少年團吉他譜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時代少年團吉他譜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生為吉他人死為吉他魂! | 一般的開放和弦已經滿足不了你了嗎 的評價
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先宇Y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實在是有點累放空了兩天到今天才打音樂會心得
其實事前準備的時候一直很擔心歌詞還有要自己主持的問題
要謝謝曉楓姊一直提醒我好好享受這個過程不需要太大的壓力
我就索性都不準備了(誤)沒有啦我還是有認真準備啦
只不過開場太緊張頻頻忘歌詞,所以最後還是依賴了譜架...
實在太對不起各位粉絲了,真的要好好檢討😵
辦一場音樂會真的不簡單,比想像中的多了很多東西要準備
還好有超專業的團隊再幫忙統籌這一切,讓音樂會可以順利演出
這場音樂會讓我成長了很多,原來唱到後面快結束真的會捨不得
原來真的有這麼多人想感謝,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上面表演
原來唱一唱真的會哽咽(原諒我以前都以為是唱不上去裝哭😂)
還好在家裡練習準備的時候就先暴哭了一場😅
所以現場就忍耐了下來,沒讓大家看到我出糗的樣子
其實這場音樂會有點算是我的期末考
因為宣傳其實差不多到了一個段落了
當我開始習慣電臺跟跑通告還有專訪的時候就默默的要結束了
其實我非常喜歡這個過程,不論是好的或是不好的
這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的體驗,新的挑戰
現在回頭看自己慢慢的成長,真的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雖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會在更加努力的補足這些缺點
希望下次再出現在大家的面前,可以呈現給大家更好的先宇
在這邊要感謝各位粉絲、朋友、親人來現場支持我
主持的這麼爛大家還是那麼配合我🤣
謝謝 洪敬堯老師幫我用心安排了這場音樂會
謝謝曉楓姊、裕民哥、阿福哥、Bogi姊、小草辛苦你們了
謝謝樂手三秒老師、Tim老師、為盛老師、 Ludwig 林樂偉、遠恩
讓音樂會的音樂如此熱情美麗動人❤️❤️❤️
謝謝志偉老師的指導,謝謝倚恩教會我彈吉他
謝謝 林俞汝 Annie Lin到場站台沒有好好介紹女神下次補償😵
謝謝我的爸爸媽媽跟妹妹們
最後如果有不小心遺漏的在這邊一併說聲謝謝
因為有你們的支持與參與讓音樂會能如此完美,音樂會成功!!
#先宇Yu #有你們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 #好像沒介紹到柯P
#ButterflyMV上架啦 #趕快幫忙支持與分享阿 #內容好像有點多XD
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林家興 Alfred L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國民黨的黨名「維持現狀」才能「改變未來」】
-
「為什麼陳根德跟丁守中會是同一個黨?」友人問。
-
-
這是個一時之間很難回答的問題,我相信大家在國民黨內一定也能想到更加反差的組合。你可能會說,一個黨的成員五湖四海,本來就會有不同的構成要件,這自是當然,那請你告訴我把上述組合的兩個人,包括你腦海裡想到的那個組合,真正凝聚、連結在一起的象徵或價值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會說「中華民國」,但這過於表面,還不夠深入核心。君不見現在綠營也拿起國旗、轉彎承認九二共識(會談)?更別說親、新等泛藍政黨,誰不認同中華民國?(搖旗)
-
-
先給答案,我不支持中國國民黨改名。
因為這不是符合支持者情感、邏輯與歷史正確方向的選擇。中國國民黨應該要在維持本名的情況下,直面自己過去的功過、找回曾經值得奮鬥的價值並轉化為當前臺灣社會政治新浪潮與海外自由派都能接受的論述,這個黨才有未來。如果唾棄自己,以為單純改名就可以和過去一刀兩斷,重新出發,這樣的黨,又怎麼可能不被人唾棄?(即便要透過改名而達到價值昇華重新出發的可能並不是零,容後再敘。)
-
-
今年是張雨生逝世十九週年,也是他的五十歲冥誕。新世代(此指約20歲以下)的年輕人知道張雨生的人可能不多了,大抵就是〈我的未來不是夢〉、〈天天想你〉,有在玩吉他的大概還彈唱過〈我呼吸我感覺我存在〉(政大吉他社社歌),關心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可能還會知道〈沒有煙抽的日子〉,這是當年六四學運領袖王丹在1989年所發表的新詩,後由張雨生譜曲而成。但很少人知道,張雨生還有一首在軍中寫就,描寫父親的印象,闡述外省第一代在鄉愁與失根之間掙扎、在臺灣出生的外省第二代從疏離到理解父親想望的歌曲,叫做〈心底的中國〉https://goo.gl/TuCm1q,建議搭配本文服用。
-
-
為什麼要談張雨生和這首歌?從張雨生本身的人生故事和這首歌要表達的意義,你可以快速地理解中國國民黨今天在臺灣的困境,如果你是屬於這個族群或瞭解這個族群的歷史記憶者,想必更加能感同身受。這首已是1992、將近24年前的歌了,但中國國民黨的認同困境,早在1992年以前就開始,在渡海來臺時就已經註定。
-
-
我早就想談談這件事,遠因是起於我在這五年來進入這個黨後所面臨到理想、歷史與現實的糾結,無法使我將心中的中國國民黨和待了近五年的這個地方完全重合;近因當然是零一一六的大敗,使談清楚「中國國民黨究竟是什麼」這件事產生了更加急迫的需要,更沒想到這件事會在昨天突然成為引發大家討論的話題。原本昨晚便想分享看法,在下午與晚上分別與幾位老中青好友淺問、深談與模擬激辯後,回到家已是午夜,想想乾脆就來「禮失求諸野」,問問大家的看法,也實踐我希望有更多公開討論以求思想火花激盪的初衷。
-
-
許多人批評,改名是形式主義的作為,該找回的是黨的思想、信仰、路線與價值,我當然明白,也再同意不過,因為這正是我選擇以「改名」為切入點來談的原因。其目的不在於「推動改名」,而是透過「討論改名」,釐清本名存在的意義,並在為本名尋回過往美好價值的同時,提出足以面對未來的新論述。要解決這個與臺灣淵源超過百年,扎根七十年的政黨,如何重新定位自己,找到未來的大哉問。
-
-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命名(naming),就是創造符號,反映權力的支配與佔有,縱觀政治史,無處不是代表權力流變的符號。
-
-
故我認為,透過討論改名:
-
-
一、先談清楚政治上的意識型態問題(民族主義:國族與兩岸),定義自己,清理內部支持者迷失與外部反對者攻訐的戰場,重新凝聚與召喚真正「因為理念而支持中國國民黨」的支持者,改造黨員結構,才可能找到方向。如果只是覺得國民黨背負右傾財團化的標籤而突然說要改走左派路線,缺乏符合歷史連結的論述與支持者,這個外界認為上層充斥權貴買辦、下層價值分裂的黨撐得起什麼樣的左派路線?
-
-
二、改造黨員結構,產生有益思想辯論的土壤後,才能繼而有效開展對社經政策路線的規劃與社會結構願景的建立等重建工程(民生主義:社經發展與分配);對內推動黨自身的結構改革、對外扮演負責任的在野黨,在推動國家政體、選制、公民權利、進步議題上有所貢獻,達到深化臺灣民主的目標(民權主義:政體、政制與人民權利義務之維繫與發展)。
-
-
討論「改名」問題,確實有流於虛無、紙上談兵而忽略現實問題(黨產、政策議題、選舉經營)的危險,但帶著充滿一群「金錢黨員」的黨(王立,2016)去談左派路線、社會改革及進步議題,無異事倍功半,更可能遭到保守勢力反撲而全軍皆沒。穿著西裝改西裝,是不得不的現實困境,但質料不好,遲早要多費針線手腳。
-
-
回到「改名」,「中國」國民黨要不要改,要不要處理?怎麼處理?
長久以來,有一種來自反國民黨陣營的命題是這樣的:
-
-
「對臺灣來說,中國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不是本土政權。」
-
-
反國民黨陣營成功之處在於,他們建構了一套:
1、順應歷史發展脈動(臺灣在政治上與大陸的日漸分離與差異化);
2、符合當前領土格局(臺灣命運共同體);
3、提供未來願景(臺灣獨立建立臺灣人的新國家);
這套「過去、現在、未來」三位一體的國族論述,同時處理了臺灣自身角色定位與面對大陸的關係的再造,進而改變了在中華民國治權範圍內的臺灣居民、尤其是新世代的國族認同,重新劃分了那道「我者」與「他者」的界線。
-
-
這個論述能夠成功,不在於它是多麼牢不可破,而在於隨著時移勢易,大環境的不利,讓國民黨自己也越來越相信這套論述並感到害怕,而努力想要破解它,但越是掙扎,就越陷越深。在歷史造就的地緣格局(國共內戰、冷戰)之殘餘、選民板塊因世代變遷鬆動以及兩岸經過六十多年各自發展並鞏固差異的情勢約制之下,中國國民黨原本立基於中國大陸的意識型態逐漸被解構,代表全中國法統的萬年國大被迫改選就是一個最具象徵性的例子(雖然我也認為該改,但從我的立場出發自然會將重點放在反映民意,而不是反中華民國)。解構的發生與動能的累積,除了外在環境發生改變,很大的問題在於中國國民黨近二十年來在相信了這套論述邏輯的同時,卻又提不出長久有效的意識型態轉型論述。
-
-
在地化並不是錯誤,但持續往本土移動的同時,在原本的中國(ROC)認同面對內(綠)外(紅)交逼的狀況下,國民黨的選擇是繼續往本土移動,卻未能夠達成某種平衡,帶來最大的副作用是流失堅持原本中國(ROC)國族認同的群眾,新黨的出走是最明顯的範例,也是國民黨近三十年來少數有意義的路線之爭而不是山頭間的權力鬥爭;親民黨的離開在外界普遍來看,則主要是牽涉到當年國民黨內的權力鬥爭,跟意識型態的路線鬥爭沒什麼太大關係,這也是後來大部輕易回到國民黨的主因,因為沒什麼非堅持不可的大義(近來倒是晚節有保)。
-
-
國民黨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處理「中國」與「臺灣」的關係,以建立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正當性(有人認為這句等於我承認中華民國在臺灣沒有正當性,但即便是本土政黨,要執政一樣需要一套正當性論述,獨立建國同理),更麻煩的是,這個「中國」不單指中華民國,更逐漸在不同脈絡和語境下抽換詞面,變成了指涉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加了國民黨解決問題的困難度。其實國民黨一直有在試著處理,也並不是不願意使用「臺灣」作為政治認同的符碼:
-
-
從蔣經國自我表述的「我也是臺灣人」、政策上的「催台青」;
到李登輝的「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這邊注意,李使用「中原」這個暗示中國正統的符碼,將地理上的台灣作為文化上的中華中心,進而打造政治上足以結合的認同,持平對事而論,我認為是順應時勢演變的成功範例,如果能堅持,即使放到今天都有可為);
馬總統當年競選臺北市長時的「新臺灣人」,到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時的「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競選第二任時的「台灣加油讚」、「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臺灣是我們的家園」(此項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處理方式,雖然將國與家分開表述,但「國家」一詞又可同時結合政治上的國家與地理上的家園所在這兩個概念,透過「家」的表述,更多了一點溫度)等;
到朱立倫市長擔任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時提出的「One Taiwan」,訴求一個多元、包容、團結的臺灣。
-
-
雖然可以看出國民黨對於解決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但就效果來說,已經不是有沒有做、做得不夠的問題,而是如何再次提出「可信、可行、有效」的新論述,不再是單純將這兩個符號放在一起或用「臺灣」取代「中國」那麼簡單了。重點在於,形成連結的「價值基礎」在哪裡?而這個價值基礎產生的論述,必須具備從「歷史而來的連結正當性」、「符合現狀的合理性」、「提供值得奮鬥的未來美好願景」等三個條件才有可能成功。如果「中國國民黨」沒有要改名拿掉「中國」,那怎麼處理這個「中國」,就是面對當前臺灣內部認同板塊已經完全翻轉後,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
-
順帶一提,國民黨這兩三年以來在處理這個問題上處理得最成功的文宣,就是【中國國民黨與臺灣的十二個小故事】:http://goo.gl/l4mTCB,擺出十二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與有溫度的故事,告訴你中國國民黨其實與臺灣的淵源不但超過百年,中華民國的誕生與臺灣也密不可分,看得我當時是大呼過癮。
-
-
既然有人提出要討論改名了,我們就來看看昨天我舉例與大家比較認真給出的一些選項:
-
-
❂臺灣國民黨:
我印象中最早出現是從媒體跟政論節目總是喜歡煽動所謂的國民黨本土派出走所創造出來的,但其實目前真的有這個政黨:https://goo.gl/Z1KKw5。另,改成臺灣並不等於就是本土化,通常人取名字都是缺什麼才叫什麼,中國共產黨現在共產嗎?民主ㄐㄧ…(被鎖喉拉走)。如果改成臺灣國民黨,源自中國國民黨的歷史光榮都將不復存在,包括革命建國、北伐統一、黃金十年、抗戰衛國、力行共和憲政等等。國父臨終前說的是什麼?想想就知道如果改名為臺灣國民黨,價值與論述的建立將會非常困難,一個沒有國父孫中山跟三民主義的國民黨是什麼?對臺灣社會來說,要支持進步的本土政黨,我幹嘛不選時代力量要選你呢?
-
-
❂國民黨:
有些人支持這一項,目前看到唯一提出的論述是來自於恢復宋教仁的國民黨(楊偉中,2016)。當年這個國民黨是民國元年時,同盟會和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等五個政團一致同意合併,並宣言:「共和之制,國民為國主體,吾人於使人不忘其義,故顏其名曰國民黨。」而成立。有歷史連結,情感上還可接受,也存在去除「中國」與「臺灣」之辯的功能性,具備填塞未來可能性的的容量,是目前最有競爭力的選項。但其想解決的問題也反倒是最困難之處,對許多支持者來說,去掉「中國」這個舉動,除了抹殺他們對於中國文化與正統中國(中華民國)的情感與認同(那正是在無論治理成績之外,他們死忠支持中國國民黨的原因),更代表向反國民黨陣營的論述投降的屈辱之舉。即便不是「士可殺,不可辱」的深藍支持者,一般人也很難接受。
-
-
❂中華國民黨:
把「中國」改為「中華」,好處在於脫離當前「中國」幾乎代表「PRC」的問題糾結,乾脆放手與一搏,爭取將視野提高望向後主權時代(范疇,2014)更大的價值內涵,以軟性、無形的「文化」認同取代西伐利亞式( Westphalia)的民族國家認同,以自身的文化相對優勢建立政治正當性,更可超脫地域的束縛連結港澳、美加、新加坡甚至大馬等華人聚集地的自由派與憲政民主派,將自己和中國共產黨放入一個對己方有優勢的軸線上進一步差異化,不失為積極進取之舉。但我看目前是沒人有這種閒情逸緻、氣魄跟眼光。
-
-
❂福建國民黨:
這是一個朋友跟我提起的網路惡搞,起自網友說國民黨輸到只剩馬祖,乾脆改名福建國民黨。我想,這個邏輯跟臺灣國民黨差不到哪裡去。認同土地,為熱愛的土地努力當然可以,但如果改名的動機向量是根基於領土的範圍而不是該片土地代表的價值,這樣的政黨格局也太狹小。
-
-
❂中華民國國民黨:
主要應是立基於進一步講清楚「中國」內涵的動機,明確化「為中華民國奮鬥」的願景。不過,世界各國似乎沒有把正式國名放在政黨名內的政黨?在我的感覺,這個改法最大的問題,不是它很糟糕,而是平淡,平淡到令人覺得多此一舉。除非進一步提出「中華民國」的內涵與願景是什麼。
-
-
我不支持改名,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板友們也相當聰明,舉出了很多實際的理由來反對,包括搞錯重點、自陷困境、流失支持者、難道綠營就不會追殺等等,我們來參考一下這份具體的表述:
-
「試著換位思考:對不支持國民黨的人來說,改不改名,與我無關;改了名其他什麼都不改,就開始支持國民黨?不可能。對他們來說,真正有效的討論要嘛是別的實質議題;要嘛是改名議題加上國族與兩岸路線討論然後加上形象整體工程再加上實踐的檢驗,否則注定淪為空議題。如果問藍營的朋友們,『各位反對最力的政黨叫民主進步黨,你覺得她足夠民主,足夠進步了嗎?』我相信各位可以得到類似結論。」(Wei Yin,2016)
-
-
再來談談❂中國國民黨如果保留本名,那又該怎麼處理「中國結」?
-
-
過去國民黨除了在「外來/本土」這個命題上無法止血以外,還有一個非常大、完全是核心價值的品牌戰場被放棄或是呈現無效狀態。那就是:
「自由民主/保守威權」
堪稱國民黨過去近三十年以來最大的敗筆,我個人認為甚至比「外來/本土」還嚴重。國民黨會輸給民進黨/反國民黨陣營,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國民黨儘管推動解嚴,開放黨禁、報禁,依然撕不掉保守、威權的標籤,無限期承擔一黨專制的原罪。這些Credit只留存於蔣經國與李登輝等被認為或英明或本土的「強人意志」上,並沒有增添於國民黨的功勞簿(也有人會認為連還以前的負債都不夠,打你剛好而已)。而新時代的民主與自由面向的議題呈現在各個領域,包括人權、媒體壟斷、居住正義、民主決策程序、開放政府、「中國民主化」等等。在這些議題中,國民黨有些並非沒有努力,但面對一個比你更自由開放進步的競爭對手,你在政治光譜上就依然被定位為那個相對保守威權僵化的「Grand Old Party」。
-
-
在清末民初那個年代,革命黨的志士們是為了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共和國,才願意前仆後繼地在我們剛成年左右的年紀去死,只為了明天同胞起床能夠生活在一個更有自由與尊嚴的國家。這種精神直到現在,還是很多我接觸到的年輕世代願意認同國民黨的原因,但這個黨的上層結構與整體方向,早已不是銳意奮進的革命黨,而是保守、穩定的執政黨。這對一個國家與社會的穩定發展來說沒有不好,但在政治上面臨中共與反國民黨陣營內外進逼的鬥爭時,這種安穩求生的心態,使國民黨忽略了進取深耕與發展這個世代的自己在民主、自由層面上的論述與使其成為黨的主要形象,國民黨並不是在這個政治戰場中奮鬥而落敗,而是除了少數人,全黨上下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有這個戰場。想想慈禧太后、北洋海軍、地方督撫與日本之間的關係,你就知道甲午之敗並非冤枉的偶然,而是自找的必然。
-
-
相較於1989年,全國同胞在中正紀念堂廣場前的全國大合唱與血書明志,今天,哪個國民黨人會持續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當年與另一位朋友參加紀念六四的學生工作團隊,近20人只有我和她是國民黨)或是持續聲援大陸人權與為香港爭取普選發聲?從上到下只有一個,那個人叫馬英九。但僅靠馬總統一個人談六四、聲援大陸人權、支持陸生健保(這個議題因為牽涉到立法,相對來說比較是讓外界感覺國民黨有在整體投入推動的,來「華」的陸生小夥伴們,真是對不起你們...),很難扭轉整個黨相對於民進黨來說的形象分野。當這個黨充滿了許多在大陸有利益往來的「金錢黨員」,你怎能指望他會去關心黑牢下獄的記者與律師?補充一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不是仇富,仇的是「不義而富,為富不仁」!中國國民黨曾經是理念與道義的結合,如今卻很有可能只是利益的集合罷了。
-
「當年,他們把大陸搞垮了, 我們還可以退到台灣, 但是如果今天,他們把台灣也搞垮了, 我們還可以退到哪裡去?」──《黑金》,1997。
-
-
回到定位問題,檢視歷史,
1911年辛亥革命建國,是「中華民國在大陸」;
1945年抗戰勝利,光復臺灣,是「中華民國在大陸與臺灣」;
1949年渡海來臺,是「中華民國到臺灣」;
有人說,現在是「中華民國是臺灣」,
姑且不論憲法尚未放棄大陸,你把外島跟南海群島放哪?
-
-
對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來說,中國大陸是文化與歷史情感上的「根」,而臺灣則是立足發展的「本」,根本相結合,才站得穩。更何況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在臺灣扎根已超過七十年,臺灣無論在思想、文化、政治、社會各個層面,也早已成為這個黨和這個國家重要的「根」,讓它們更加多元繁盛。只有接受與融入臺灣意識,同時又不失根,中國國民黨才有可能在找回自己之後,對臺灣這塊土地產生正面的意義。
-
-
(今晨有板友提醒我臺獨與臺灣意識的不同,這我瞭解。因為這又是另外一個大命題,故在本文先略過不展。昨晚在看資料時,我認為在處理這兩個概念上表述得最好的是宋楚瑜:「台灣意識是在長期的歷史脈絡中自然形成的一種認同台灣人跟地的一種情感,“台獨”是要把中國從中國大陸徹底的去割裂的一種企圖。」(宋楚瑜,2005),而在努力在地化的同時,卻又有部份人把臺灣意識當成臺獨追打,這當然又是另一個國民黨,或說泛藍陣營未能成功之處。)
-
-
故我主張,在不拿掉「中國」的前提下,中國國民黨應該重新建立立足臺灣、胸懷大陸的態度與精神,定位當下的狀態為
「中華民國在臺灣」,
在階段與方向上取法《國統綱領》的精神,推動兩岸交流往民主自由及政治制度層面改革方向走,而不是「只經不政」地強調賺錢(蘇起就曾經批評過國民黨對於和平紅利的論述只有經濟層面相當失敗)。當年大陸經濟改革,臺灣明裡暗裡主動被動出了不少力。如今臺灣已經第三次政黨輪替,民主成就舉世稱羨,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只要找到對的球路,仍然具有發球權,何需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民主臺灣,自由中國」
(堅守現在的民主臺灣,追求未來的自由中國)
-
統不統一,誰統誰,這個可以先放一邊。但是推動中國大陸逐漸從一黨集權專政走向威權再到憲政民主,應是中國國民黨/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下一步可以做的事情。透過強化、捍衛目前民主的臺灣,結合港澳與海外的自由派,爭取在未來成為協助中國大陸推動政治改革的基地。在做法內容上,這個主張在民進黨內部其實也有人支持(雖然是在兩國類似兄弟之邦的前提下),也因此讓民進黨有效吸納一批來臺陸生、海外民運人士。如果中國國民黨竟然放棄自己這個具有歷史正當性、擴展當下支持度與提供未來理想願景的品牌價值,難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請參考〈「臺灣」與「中華民國」戰略價值的分別〉http://goo.gl/Z47vFh)
-
-
透過提出進步論述與價值,找到理念型黨員,才有可能在國族與兩岸以及其他社經政策上進行有意義的價值倡議與論辯過程,形成政策路線,再來才是培育青年之類的枝節問題,國民黨即使到現在,在各地從來都不缺優秀青年,只是缺乏能夠凝聚他們的認同,而能夠發揮的舞台又稍微擠了些。
-
-
改名無法結束過去,而是徹底失根的開始,只有正視自己的過往榮辱,找到足以立基的價值,才能抬頭挺胸往前走。認同沒有對錯,既然選擇了就要走到最後,我支持中國國民黨,我以身為中國國民黨黨員為榮。
中國國民黨 KMT
中華民國 Republic of China
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leftab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系列八」
布農專輯—林班原住民族的悲歡離合
林班歌-是居住在山林間的神仙們,面對現實困頓時,所賴以抒發的歌曲。五、六0年代,林務局僱請部落青年們上山整理林地,經常上山工作就是一、二個月。晚上烤火無聊時,常常用一把吉他,幾個人哼哼唱唱,就編出一些歌曲出來。
這張專輯裡面的八首林班歌,雖然多是男女對詠的情歌,但卻是原住民族在歷經百年來文化、經濟、社會的巨大破壞後,微弱、自我慰藉的掙扎之歌。
1.東埔之歌
2.三更半夜
3.情人的眼淚
4.牽牛歌
5.獨自行走
6.阿珠
7.難忘的心上人
8.歡迎歌
亞山:國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唱林班歌了。以前新中橫測量的時候,砍樹、定標。聚在深山一個月,這邊有一個東埔山,他們住在那邊的工寮。從東埔山往下看就是東埔部落,因此做了這樣的一首歌。還有高雄的布農族,像桃源村的人也會來東埔這裡造林,也帶來了這些歌。
師母:以前小時候會好奇林班的工作,但媽媽不准。後來,有的人砍樹,砍到手斷了,我就不敢去了。
美珠:六月國小畢業後,七月就去林班了,往林班上山賺錢。即使是女孩子也一群人去林班。年長的人會照顧。當時的工錢一天一百多塊,當時的米一包也要一百多塊。上山砍草,砍杉木旁的草,有時候挖地種杉,有時候整地。一去就是一個禮拜,大家都睡在工寮,也不覺得那很苦。還可以玩躲貓貓。
有一次姑媽找我們去林班工作,要去杉林溪煮飯,二樓有燈,和我同行讀護校的同學就帶著錄音機、高跟鞋、漂亮的衣服要去照相,我們以為只是煮飯不需去山上工作。但是我們一到就想哭,暗暗的晚上沒有雨靴。隔天一早就要砍草,只好借姑媽的鞋子。後來我就去桃園的工廠工作。以前在林班工作,沒有喝酒、沒有電視,就是唱歌。晚上感覺暗暗的,唱歌感覺很好。在平地的時候,我們不會唱歌,因為在工廠會怕,看到平地人會怕,因為被欺負過。也有跟姊姊說,不要再去了,但還是又被調到別的地方。
木松:國中的時候和亞山一起到林班工作,都是寒暑假的時候,因為要籌學費,當時的學費都是自己交錢。那時候讀書自己要負擔,家人沒有鼓勵唸書。就只好跟著去林班賺錢。結果有一次被騙了,做了一個月才領三百多塊。 林班的帶工,標的都是平地人,工作的時候還要算時間,會算時間說還有三十秒就要開始了。
當時說累是會累,年紀越小,做的公差越多。年紀最小,大家會要你去拿水等等...。但是年長的人也會幫我們磨刀,所以那時候出公差是應該的。就這樣大概做了三年。當時的生活很很精彩,晚上不知不覺中烤火唱歌,我記得第一次唱 第二段林班生活多麼寂寞,那一段我們就不會唱。
伊曼:和高中畢業後當兵回來回到部落,沒有什麼可以做的,就和木松的妹妹一起去台中工作,一去就沒有回來,因為在台中賺錢比較多。在公司常常和排灣族打排球,就在那時候認識美秀,那時候的美秀很清秀,我還以為她是漢人。
木松:我們那時候有去公司看伊曼的女朋友,我們都說美秀怎麼可能看上伊曼?在公司大家都會到教會聚在一起。也有一些表兄弟會住在一起。
木松:女孩去林班男孩子都會照顧,....
亞山:但也要看長相啊......
美珠: 以前只有我一個小姐啊.....
亞山:美珠以前像猴子..
美珠:有時候我只要負責背便當,每天也有五百塊,但我還是一直跟著木松走......以前和木松還會錄歌,錄林班歌、詩歌,錄了好幾卷,常常邊錄邊哭,那時候也是萬壽負責彈吉他。
伊曼:以前去林班工作會哭,那麼小,長輩砍完草在上面休息,我們還在底下砍...
美珠:以前大人很過份,林班賺的工錢全部給爸爸媽媽拿走,很過份,也不會給我們一點。
王拓南:布農族過去沒有歌,只有八部合音。我們年輕的時候喜歡樂器,發現阿美族等各族群都有自己創作的歌,當時就有樣的感動,應該作一些布農族所創作的曲。於是就和伍清光編譜,我寫歌詞,從那個時後就開始布農族創作的歌,那時候是二十四歲的時候,二十幾年前,退伍後開車,原本要成立樂團,沒有人幫忙。
獨自行走 這首歌要說的是,住在山上人事少,一個人去工作走走,會寂寞,聽到鳥叫,在人憂傷聽到鳥聲會感到安慰。
木松:在林班工作學到要聽老人、長輩的話,畢竟他們很照顧我們。也學會了要刻苦耐勞,雖然很累,但別人可以作的,我們也可以做。晚上老人也會跟我們講關於布農族過去的生活。
亞山:過去在林班工作,長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扶持互相幫忙,現在沒有林班的生活,小孩學不到過去大家族的互助。
木松:小孩子有什麼就是共享,有糖果一伸手,我們就會就會分,即使在石頭上打碎也會分。一定會給旁邊的人。
王拓南:過去在教會經常會有人來訪問,我們沒有布農族的歡迎歌,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做了這首歡迎歌。歡迎客人來到教會。
王拓南:作牽牛歌是因為小時候犁田,經常父母親叫去工作,每次要放牛餵牛,跟自然接近。三十年前部落是屬於安靜的現代化後就比較不一樣。
木松:以前不會磨刀、砍草,他們會下來幫忙。便當吃不夠分給我們,大家像大家族一樣彼此尊重,也尊重長輩。以前講話很謹慎,講話比較客氣。以前用狗去追山豬大家都會參與。有時候,一鄰的人全部一起去捕魚,大家在籃球場上分魚。大家也一起採收玉米。這是布農族固有的團結力。
美珠:我知道做這首歌的人在我國小的時候,有一個叫libu的年輕人,他喜歡我姊姊。國小的時候,那年輕人一直跟著我爸爸,但姊姊不喜歡他,他還是一直幫忙,要表現給爸爸看。他做這首歌是在醫院,可能是想她,覺得失戀了。這就叫做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首歌國小的時候在東埔很流行,那時候大家都會唱,就是不知道這首歌的感情。在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吧!
li bu:阿珠這首歌他們年輕人喜歡,我不喜歡。以前跟阿珠一起工作,後來到外面工作,出車禍,這首歌是在醫院做的,以前年輕唱的。
總監/張俊傑
製作人/陳主惠
編曲‧配器/陳主惠
演唱/布農文化工作室
Dama Daho(伍保國)
Dama Lo (伍文科)
Gina Hum hum(科月香)
I val(王錦蘭)
Aziman(史亞山)
La ngui(伍美珠)
Aziman(伍治中)
A boos(林美秀)
La niahu(伍木松)
Buni(全明花)
Daho(伍萬壽)
Umav(松金花)
Lini(方良吉)
A boos(全靜茹)
Baisu(王榮貴)
美術設計/周麗鈞
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leftab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系列八」
布農專輯—林班原住民族的悲歡離合
林班歌-是居住在山林間的神仙們,面對現實困頓時,所賴以抒發的歌曲。五、六0年代,林務局僱請部落青年們上山整理林地,經常上山工作就是一、二個月。晚上烤火無聊時,常常用一把吉他,幾個人哼哼唱唱,就編出一些歌曲出來。
這張專輯裡面的八首林班歌,雖然多是男女對詠的情歌,但卻是原住民族在歷經百年來文化、經濟、社會的巨大破壞後,微弱、自我慰藉的掙扎之歌。
1.東埔之歌
2.三更半夜
3.情人的眼淚
4.牽牛歌
5.獨自行走
6.阿珠
7.難忘的心上人
8.歡迎歌
亞山:國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唱林班歌了。以前新中橫測量的時候,砍樹、定標。聚在深山一個月,這邊有一個東埔山,他們住在那邊的工寮。從東埔山往下看就是東埔部落,因此做了這樣的一首歌。還有高雄的布農族,像桃源村的人也會來東埔這裡造林,也帶來了這些歌。
師母:以前小時候會好奇林班的工作,但媽媽不准。後來,有的人砍樹,砍到手斷了,我就不敢去了。
美珠:六月國小畢業後,七月就去林班了,往林班上山賺錢。即使是女孩子也一群人去林班。年長的人會照顧。當時的工錢一天一百多塊,當時的米一包也要一百多塊。上山砍草,砍杉木旁的草,有時候挖地種杉,有時候整地。一去就是一個禮拜,大家都睡在工寮,也不覺得那很苦。還可以玩躲貓貓。
有一次姑媽找我們去林班工作,要去杉林溪煮飯,二樓有燈,和我同行讀護校的同學就帶著錄音機、高跟鞋、漂亮的衣服要去照相,我們以為只是煮飯不需去山上工作。但是我們一到就想哭,暗暗的晚上沒有雨靴。隔天一早就要砍草,只好借姑媽的鞋子。後來我就去桃園的工廠工作。以前在林班工作,沒有喝酒、沒有電視,就是唱歌。晚上感覺暗暗的,唱歌感覺很好。在平地的時候,我們不會唱歌,因為在工廠會怕,看到平地人會怕,因為被欺負過。也有跟姊姊說,不要再去了,但還是又被調到別的地方。
木松:國中的時候和亞山一起到林班工作,都是寒暑假的時候,因為要籌學費,當時的學費都是自己交錢。那時候讀書自己要負擔,家人沒有鼓勵唸書。就只好跟著去林班賺錢。結果有一次被騙了,做了一個月才領三百多塊。 林班的帶工,標的都是平地人,工作的時候還要算時間,會算時間說還有三十秒就要開始了。
當時說累是會累,年紀越小,做的公差越多。年紀最小,大家會要你去拿水等等...。但是年長的人也會幫我們磨刀,所以那時候出公差是應該的。就這樣大概做了三年。當時的生活很很精彩,晚上不知不覺中烤火唱歌,我記得第一次唱 第二段林班生活多麼寂寞,那一段我們就不會唱。
伊曼:和高中畢業後當兵回來回到部落,沒有什麼可以做的,就和木松的妹妹一起去台中工作,一去就沒有回來,因為在台中賺錢比較多。在公司常常和排灣族打排球,就在那時候認識美秀,那時候的美秀很清秀,我還以為她是漢人。
木松:我們那時候有去公司看伊曼的女朋友,我們都說美秀怎麼可能看上伊曼?在公司大家都會到教會聚在一起。也有一些表兄弟會住在一起。
木松:女孩去林班男孩子都會照顧,....
亞山:但也要看長相啊......
美珠: 以前只有我一個小姐啊.....
亞山:美珠以前像猴子..
美珠:有時候我只要負責背便當,每天也有五百塊,但我還是一直跟著木松走......以前和木松還會錄歌,錄林班歌、詩歌,錄了好幾卷,常常邊錄邊哭,那時候也是萬壽負責彈吉他。
伊曼:以前去林班工作會哭,那麼小,長輩砍完草在上面休息,我們還在底下砍...
美珠:以前大人很過份,林班賺的工錢全部給爸爸媽媽拿走,很過份,也不會給我們一點。
王拓南:布農族過去沒有歌,只有八部合音。我們年輕的時候喜歡樂器,發現阿美族等各族群都有自己創作的歌,當時就有樣的感動,應該作一些布農族所創作的曲。於是就和伍清光編譜,我寫歌詞,從那個時後就開始布農族創作的歌,那時候是二十四歲的時候,二十幾年前,退伍後開車,原本要成立樂團,沒有人幫忙。
獨自行走 這首歌要說的是,住在山上人事少,一個人去工作走走,會寂寞,聽到鳥叫,在人憂傷聽到鳥聲會感到安慰。
木松:在林班工作學到要聽老人、長輩的話,畢竟他們很照顧我們。也學會了要刻苦耐勞,雖然很累,但別人可以作的,我們也可以做。晚上老人也會跟我們講關於布農族過去的生活。
亞山:過去在林班工作,長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扶持互相幫忙,現在沒有林班的生活,小孩學不到過去大家族的互助。
木松:小孩子有什麼就是共享,有糖果一伸手,我們就會就會分,即使在石頭上打碎也會分。一定會給旁邊的人。
王拓南:過去在教會經常會有人來訪問,我們沒有布農族的歡迎歌,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做了這首歡迎歌。歡迎客人來到教會。
王拓南:作牽牛歌是因為小時候犁田,經常父母親叫去工作,每次要放牛餵牛,跟自然接近。三十年前部落是屬於安靜的現代化後就比較不一樣。
木松:以前不會磨刀、砍草,他們會下來幫忙。便當吃不夠分給我們,大家像大家族一樣彼此尊重,也尊重長輩。以前講話很謹慎,講話比較客氣。以前用狗去追山豬大家都會參與。有時候,一鄰的人全部一起去捕魚,大家在籃球場上分魚。大家也一起採收玉米。這是布農族固有的團結力。
美珠:我知道做這首歌的人在我國小的時候,有一個叫libu的年輕人,他喜歡我姊姊。國小的時候,那年輕人一直跟著我爸爸,但姊姊不喜歡他,他還是一直幫忙,要表現給爸爸看。他做這首歌是在醫院,可能是想她,覺得失戀了。這就叫做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首歌國小的時候在東埔很流行,那時候大家都會唱,就是不知道這首歌的感情。在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吧!
li bu:阿珠這首歌他們年輕人喜歡,我不喜歡。以前跟阿珠一起工作,後來到外面工作,出車禍,這首歌是在醫院做的,以前年輕唱的。
總監/張俊傑
製作人/陳主惠
編曲‧配器/陳主惠
演唱/布農文化工作室
Dama Daho(伍保國)
Dama Lo (伍文科)
Gina Hum hum(科月香)
I val(王錦蘭)
Aziman(史亞山)
La ngui(伍美珠)
Aziman(伍治中)
A boos(林美秀)
La niahu(伍木松)
Buni(全明花)
Daho(伍萬壽)
Umav(松金花)
Lini(方良吉)
A boos(全靜茹)
Baisu(王榮貴)
美術設計/周麗鈞
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leftab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系列八」
布農專輯—林班原住民族的悲歡離合
林班歌-是居住在山林間的神仙們,面對現實困頓時,所賴以抒發的歌曲。五、六0年代,林務局僱請部落青年們上山整理林地,經常上山工作就是一、二個月。晚上烤火無聊時,常常用一把吉他,幾個人哼哼唱唱,就編出一些歌曲出來。
這張專輯裡面的八首林班歌,雖然多是男女對詠的情歌,但卻是原住民族在歷經百年來文化、經濟、社會的巨大破壞後,微弱、自我慰藉的掙扎之歌。
1.東埔之歌
2.三更半夜
3.情人的眼淚
4.牽牛歌
5.獨自行走
6.阿珠
7.難忘的心上人
8.歡迎歌
亞山:國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唱林班歌了。以前新中橫測量的時候,砍樹、定標。聚在深山一個月,這邊有一個東埔山,他們住在那邊的工寮。從東埔山往下看就是東埔部落,因此做了這樣的一首歌。還有高雄的布農族,像桃源村的人也會來東埔這裡造林,也帶來了這些歌。
師母:以前小時候會好奇林班的工作,但媽媽不准。後來,有的人砍樹,砍到手斷了,我就不敢去了。
美珠:六月國小畢業後,七月就去林班了,往林班上山賺錢。即使是女孩子也一群人去林班。年長的人會照顧。當時的工錢一天一百多塊,當時的米一包也要一百多塊。上山砍草,砍杉木旁的草,有時候挖地種杉,有時候整地。一去就是一個禮拜,大家都睡在工寮,也不覺得那很苦。還可以玩躲貓貓。
有一次姑媽找我們去林班工作,要去杉林溪煮飯,二樓有燈,和我同行讀護校的同學就帶著錄音機、高跟鞋、漂亮的衣服要去照相,我們以為只是煮飯不需去山上工作。但是我們一到就想哭,暗暗的晚上沒有雨靴。隔天一早就要砍草,只好借姑媽的鞋子。後來我就去桃園的工廠工作。以前在林班工作,沒有喝酒、沒有電視,就是唱歌。晚上感覺暗暗的,唱歌感覺很好。在平地的時候,我們不會唱歌,因為在工廠會怕,看到平地人會怕,因為被欺負過。也有跟姊姊說,不要再去了,但還是又被調到別的地方。
木松:國中的時候和亞山一起到林班工作,都是寒暑假的時候,因為要籌學費,當時的學費都是自己交錢。那時候讀書自己要負擔,家人沒有鼓勵唸書。就只好跟著去林班賺錢。結果有一次被騙了,做了一個月才領三百多塊。 林班的帶工,標的都是平地人,工作的時候還要算時間,會算時間說還有三十秒就要開始了。
當時說累是會累,年紀越小,做的公差越多。年紀最小,大家會要你去拿水等等...。但是年長的人也會幫我們磨刀,所以那時候出公差是應該的。就這樣大概做了三年。當時的生活很很精彩,晚上不知不覺中烤火唱歌,我記得第一次唱 第二段林班生活多麼寂寞,那一段我們就不會唱。
伊曼:和高中畢業後當兵回來回到部落,沒有什麼可以做的,就和木松的妹妹一起去台中工作,一去就沒有回來,因為在台中賺錢比較多。在公司常常和排灣族打排球,就在那時候認識美秀,那時候的美秀很清秀,我還以為她是漢人。
木松:我們那時候有去公司看伊曼的女朋友,我們都說美秀怎麼可能看上伊曼?在公司大家都會到教會聚在一起。也有一些表兄弟會住在一起。
木松:女孩去林班男孩子都會照顧,....
亞山:但也要看長相啊......
美珠: 以前只有我一個小姐啊.....
亞山:美珠以前像猴子..
美珠:有時候我只要負責背便當,每天也有五百塊,但我還是一直跟著木松走......以前和木松還會錄歌,錄林班歌、詩歌,錄了好幾卷,常常邊錄邊哭,那時候也是萬壽負責彈吉他。
伊曼:以前去林班工作會哭,那麼小,長輩砍完草在上面休息,我們還在底下砍...
美珠:以前大人很過份,林班賺的工錢全部給爸爸媽媽拿走,很過份,也不會給我們一點。
王拓南:布農族過去沒有歌,只有八部合音。我們年輕的時候喜歡樂器,發現阿美族等各族群都有自己創作的歌,當時就有樣的感動,應該作一些布農族所創作的曲。於是就和伍清光編譜,我寫歌詞,從那個時後就開始布農族創作的歌,那時候是二十四歲的時候,二十幾年前,退伍後開車,原本要成立樂團,沒有人幫忙。
獨自行走 這首歌要說的是,住在山上人事少,一個人去工作走走,會寂寞,聽到鳥叫,在人憂傷聽到鳥聲會感到安慰。
木松:在林班工作學到要聽老人、長輩的話,畢竟他們很照顧我們。也學會了要刻苦耐勞,雖然很累,但別人可以作的,我們也可以做。晚上老人也會跟我們講關於布農族過去的生活。
亞山:過去在林班工作,長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扶持互相幫忙,現在沒有林班的生活,小孩學不到過去大家族的互助。
木松:小孩子有什麼就是共享,有糖果一伸手,我們就會就會分,即使在石頭上打碎也會分。一定會給旁邊的人。
王拓南:過去在教會經常會有人來訪問,我們沒有布農族的歡迎歌,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做了這首歡迎歌。歡迎客人來到教會。
王拓南:作牽牛歌是因為小時候犁田,經常父母親叫去工作,每次要放牛餵牛,跟自然接近。三十年前部落是屬於安靜的現代化後就比較不一樣。
木松:以前不會磨刀、砍草,他們會下來幫忙。便當吃不夠分給我們,大家像大家族一樣彼此尊重,也尊重長輩。以前講話很謹慎,講話比較客氣。以前用狗去追山豬大家都會參與。有時候,一鄰的人全部一起去捕魚,大家在籃球場上分魚。大家也一起採收玉米。這是布農族固有的團結力。
美珠:我知道做這首歌的人在我國小的時候,有一個叫libu的年輕人,他喜歡我姊姊。國小的時候,那年輕人一直跟著我爸爸,但姊姊不喜歡他,他還是一直幫忙,要表現給爸爸看。他做這首歌是在醫院,可能是想她,覺得失戀了。這就叫做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首歌國小的時候在東埔很流行,那時候大家都會唱,就是不知道這首歌的感情。在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吧!
li bu:阿珠這首歌他們年輕人喜歡,我不喜歡。以前跟阿珠一起工作,後來到外面工作,出車禍,這首歌是在醫院做的,以前年輕唱的。
總監/張俊傑
製作人/陳主惠
編曲‧配器/陳主惠
演唱/布農文化工作室
Dama Daho(伍保國)
Dama Lo (伍文科)
Gina Hum hum(科月香)
I val(王錦蘭)
Aziman(史亞山)
La ngui(伍美珠)
Aziman(伍治中)
A boos(林美秀)
La niahu(伍木松)
Buni(全明花)
Daho(伍萬壽)
Umav(松金花)
Lini(方良吉)
A boos(全靜茹)
Baisu(王榮貴)
美術設計/周麗鈞
只有我 一個人 覺得 吉他 譜 在 生為吉他人死為吉他魂! | 一般的開放和弦已經滿足不了你了嗎 的推薦與評價
【吉他小百科】吉他手都該記住的32個基本和弦| 91譜- 即時轉調的吉他譜 ... BUT,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個BUT,這把新臺幣20萬才能擁有,我覺得我還是看看別人開箱影片 ... ... <看更多>